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10篇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10篇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10篇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1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

2014年__月__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习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一、 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 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 “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习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 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2

最近,第五十七督导组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即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今天读起这些讲话和文章来,都深受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调研和认真思考,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设想。比如在1989年1月写的一篇文章《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提到:“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有913公里海岸线,300多个岛屿,至今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怎么办?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路。”这篇文章深刻揭示,必须对一个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具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

在1990年4月《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书记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这篇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同志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锦旗,墙上什么锦旗都有,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认为能得锦旗当然是件好事,但决不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主次不分,抓不住中心。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而不可另立第二个中心,更不能搞多中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在今天,习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3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4

阅读《摆脱贫困》一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智慧、与众不同的理念和实用可行的工作方式方法,这部著作如果是一滴水,那作者本人就是一桶水,如果这部著作比作一部教材,那作者本人更是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大爱来自大智慧,大情怀来自大格局,狭隘的地域观念和世俗的人情关系已经统统不存在了,内心深处充满的是对世间疾苦和贫困百姓深深的同情,是对人民谋取幸福的责任和担当,是实现中国梦、让祖国迅速强大、重现盛唐辉煌的规划蓝图。

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作风,达到生活美满幸福、事业发达有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内心观念、思想作风和方式方法,其中,直接的途径就是向书本学习、向伟人学习,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读这部书既能启发党员干部的工作智慧,也能触动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一言一行都是身心内在的反映,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我们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我们学习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这场全国性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建议扶贫部门为每一名扶贫工作者配发《摆脱贫困》这本书,采用灵活的方式来验证学习成果以及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既要树立正面典型,也要揪出反面例子,让习总书记的扶贫理念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和大爱情怀更加细致地深入到扶贫一线工作中去。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5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特别强调要制定与实际相符合的政策措施。一是发展要从实际出发。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希望能上一些大项目,如修铁路、建大港口、办开发区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他指出,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实际。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他反复强调不图虚名讲实效,不能为开放而开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大农业”的区情;要依区情区力,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工业的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要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三是对外开放要从实际出发。他说,由于时间、地点、生产要素组合不一样,开放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四是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究竟如何宣传闽东文化,他提出了四点符合闽东实际的建设性意见。“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对一个地区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客观分析,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街道、少数民族家庭开展调查研究。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和讲话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有感而发。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

《摆脱贫困》充满哲学思想,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教材。书中收录的29篇文章和讲话篇篇充满辩证思维和智慧,让贫困地区看到希望,找到摆脱贫困的科学路径。在如何看待宁德地区的贫困和发展时,他提出:“‘硬’的我们缺少条件,可以多讲‘软’的。”“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他在《闽东之光》一文中指出:“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在如何促进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他提出要抓主要矛盾。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他提出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大关系和认识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四大关系,堪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十大关系”。宁德地区摆脱贫困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总书记也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

简约朴实的文风

邓小平曾经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写作过程是再思考和锻炼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写作内容需要借助于一定形式表达出来,文风代表工作作风。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不断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勤奋写作。从已经出版的著作来看,《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就是典范。拜读这些作品,犹如清风扑面,只有短、时、新,一扫假、大、空;篇篇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只有朴实严谨之风,没有矫揉造作之气;句句讲的是实话,处处流露出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拜读这些作品,犹如领袖坐在对面促膝谈心,在循循善诱中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他在《为官四要》中告诉年轻人为人处世特别是为官的基本道理,“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朴实语言中蕴含着真理,读后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6

《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摆脱贫困》思想丰富深刻,文风生动亲切,饱含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特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摆脱贫困》一书的“精神财富(项南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联系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通过对《摆脱贫困》一书的认真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粗浅体会。

第一点,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里解释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习近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倡导解放思想,强调了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特别重要性。《摆脱贫困》一书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形成了系统的摆脱贫困的大思路以及富有创见的摆脱贫困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同时指出,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为民的鸿鹄之志,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赢得民心,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并提出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摆脱贫困的科学方法。他在给宁德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专门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从扶贫者和贫困者来说,摆脱贫困、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是最根本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滞后、思想贫乏、人穷志短。所以,摆脱贫困的核心和要旨就是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在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扶贫开发工作也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精准扶贫新战略,树立摆脱贫困的勇于担当意识,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基层探索,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智慧扶贫,观念先飞,思想先行,寻求新的“突围”之路,去夺取精确脱贫、精准脱贫的新胜利。

第二点,哲学思维,辩证施策。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与其他工作文集不一样,《摆脱贫困》一书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作,而是在每篇文章中、在每项工作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统筹辩证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等。比如,书中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价值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行动至上的实践观念。再比如全局与局部统一融合、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观点,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的观点,小农业与现代化大农业辩证关系,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寻求好自己的立足点及其“四个立足”等思想,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实践为要与观念先行的关系,执政为民与反腐倡廉的关系等等的论述与洞见,无不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之,《摆脱贫困》一书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思维的典范。学习该书,首先应该学习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品格,按照其要求提高“抓扶贫、促发展”的看家本领。在新常态下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迈上新台阶。

第三点,埋头苦干,精准脱贫。“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重温习近平同志“发展要靠干部艰辛的劳动”的一系列认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特别要清醒地看到在新常态下的调物价、调增速过程中,贫困居民更易受到冲击也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所以,我们务必要从“功利扶贫转向良心扶贫”,凭良心把贫困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做到《摆脱贫困》书中所说的“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定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取信穷人,造福穷人。特别要结合第二轮“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深入贫困乡村农户,“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通过精准扶贫而实现精准脱贫。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与贫困居民同甘共苦,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7

以前我在市县一线岗位,大多数时间都是忙里忙外、大会小会,成天工作事务连连,甚至于节假日基本都搭进去了。也曾想多读点书,多充点电,可就是不知道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参加工作几十年,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那时的读书学习,多是翻阅文件和领导讲话。读书的目的也很现实,要么是为别人写讲话,要么是自己要讲话,基本上属于“临时抱佛脚”一类的。

调入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后,发现大机关、新岗位不完全是靠经验吃饭的地方,过去的一点所谓老经验、老底子在这个岗位上都显得十分苍白,明显感到思想、能力跟不上,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读书,成了我角色转型的基本动作。有一次,我向领导去汇报工作,他把正在研读的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推荐给我。我当时觉得领导推荐读书,就是工作任务。带着任务,我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读后感到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饴,如同平品一杯醇酒,闻之欲醉;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清风拂面,醍醐灌顶!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本书跋中的自我评价:“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带有时代的烙印,所载之事、所述之理,我们很多同志都曾经经历过,所以读之十分亲切,悟之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芒。特别是书中阐述的诸如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工作作风等等透射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给人以深深启迪。

信念愈坚,信心愈足。信心源于坚定的信念。这是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习总书记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知其愈深,谋事愈远。这是书中多篇文章都折射出的全局观、高视角。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爱之愈切,耕耘愈深。这是贯穿全书的浓浓情怀。正是对闽东这片土地爱得深,习总书记当年主政闽东期间,精心耕耘不做半点虚功,脚踏实地不求功必在我。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发展理念,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发展理念落实到位。

思辩愈邃,行动愈健。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基本方法论。书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改革、发展、稳定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扎根愈深,力量愈劲。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这个伟大命题。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习总书记当时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

本书没有编年式地记录习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但是透过文字可以看到,早年作为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坚定的信仰,深沉的责任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历程;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博大情怀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正如本书序言所说:“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生动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提升工作水平。

浅读有得,应予分享。年初,我郑重地向秘书处提议,这本好书给办里每个人发一本,胡斐他们很重视,迅速落实,前不久,《摆脱贫困》已经到了我办每个人的案头。我充分相信大家会认真悟读。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摆脱贫困》照亮我们的心窗!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8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书记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习总书记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9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感受最深的是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建章立制。书中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放心。”“怎样才能让人民放心?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同志这一重要观点不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摆脱贫困,必须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

火车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就看党支部。贫困村能不能脱贫致富,领头雁至关重要。同志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因此,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至关重要。要把有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为村干部,让其带动整个村庄向前进。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摆脱贫困,必须选准经济发展路子。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蘑菇、茶叶都是城郊农民脱贫的重要项目,各县有关部门要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服务。”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支持重点村培育一个特色品牌,发展一个特色产品,做强一个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市里设立专项资金,2013年至201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侧重扶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一村一品一业”。因此,贫困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或特色产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业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篇10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凡29篇。其文风淳厚、坚实,内容全面、饱满,思想博大、精深,表达沉稳、思辨,通篇十二万言,足以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典范。

时隔二十余年,品读这些讲话和文章,颇有“读旧文而悟新知”之感。围绕“摆脱贫困”,从书名到篇什,从书中到现实,无不反映作者思考细密、布置周全、工作扎实,思想力涌动、交集,从“涓涓然”至于“滔滔乎”,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我党在领导人民扎根实际、向困难宣战的伟大实践中,思想破茧成蝶的壮丽景观。

当前,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其思想源远流长,既反映了共产党人党性和宗旨的笃定,更见出共产党人对智慧和真理的坚守。

书中虽然没有直提“精准扶贫”一词,但从内容到思想,皆可视为作者对“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究与提炼,是对“精准扶贫”实践操作的现身说法。

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是作者在全区各县调查随感,也是作者高屋建瓴地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总体运筹,思考缘于实际、贴切实际。其后诸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主线,针对机关、干部、团体、青年、基层组织、企业、群众、少数民族等多个主体,全面深刻阐明扶贫工作中财力、劳力、物力、政策、产业以及思想、文化、精神、观念、意识、作风、教育、能力、素质、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各自作用和综合运用,工作环环相扣、举措拳拳到肉,无不点到要害、打到“七寸”,既“精”且“准”。

其间每每结合作者的实践案例,解剖麻雀,条分缕析而不离主旨,见整体、察细微、知脉络,进而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达到对“精准扶贫”的全面演示。

同共产党人追求的无数真理一样,“精准扶贫”思想也经历了长期探索。作者饱含深情地回顾年青时插队落户期间,为村里建设沼气、村民喜笑颜开的经历。从陕北一路到闽东,他从未停止过对战胜扶贫的“战略战术”的探索。

“精准扶贫”思想,来自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来自于共产党人先解放全人类再解放自我、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改造主观世界的坚定执着,来自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魄力。书中,读者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患、对贫困问题的牢牢聚焦,时刻不曾淡化问题导向。在《跋》中,作者写道,在他离开闽东之际,人民日报正好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友人告之,但作者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因为他认为这与他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有差距。字里行间,道出的是共产党人在问题面前的自觉和警醒。

也是在《跋》中,作者提出让更多的人积极地思想和行动,“尽短时间让整个国家‘脱贫’”,并深刻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咬定青山,一旦找准问题命门,就绝不放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无可回避的重大命题,也是我们党在执政大考中的必考题,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沉着应对、人人过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摆脱贫困》则是我们加强“备考”的重要教材。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